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最为繁琐,其主要特征是处处体现着君尊臣卑。如历代朝廷举办的大宴、朝宴、外藩宴、千叟宴、修书宴、除夕宴等,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。 根据文献记载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,清代宫廷在太和殿举办的正旦大宴,所用宴桌、式样、桌面摆设,所上的点心、群膳、冷膳、热膳以及所用餐具的形状、名称都不相同。
首先,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皇帝用御宴桌张设在殿内宝座前,殿 , 内两侧再设前引大臣,后扈大臣,豹尾班侍卫,起居官,内外王公, 额驸以及一、二品文武大臣和台吉,塔布囊,伯克等人员的宴桌共一百零五张。
其次,在太和殿檐前下的东西两侧,陈中和韶乐、理藩院尚书、侍郎及都察左都御史、副都御史等人的宴桌。
再次,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丹陛上设宴桌四十三张,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、侍卫大臣、内务府大臣及表演喜庆舞、庆隆舞的大臣。最后,丹墀两翼的棚下陈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宴座。由此可见,宫廷宴会座次中的尊卑等级极为鲜明。
再如,清朝皇帝平时一般多单独进膳,只有在新春佳节或者皇帝特许的情况下,才令总管太监传旨,由内宫后妃、皇子等陪宴,吃一顿团圆饭。即使是这样少有的家庭宴饮,也要表现出尊卑等级的特点。
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皇帝用金龙大宴桌,皇帝两边分设头桌宴、二桌宴、三桌宴等,左尊右卑,皇后、妃嫔、皇子、王子、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。所进餐品种、食用器皿也依其地位各有区别。
如乾隆二年(1737年)除夕,乾隆传旨在乾清宫举办家庭宴会,乾隆用金龙大宴桌,坐北朝南;御桌左捶手,设皇后头桌宴一桌,娴妃二桌宴一桌,嘉妃、陈贵人三桌宴一桌;御桌右捶手,设贵妃头桌宴一桌,纯妃二桌宴一桌,海贵人三桌宴一桌。
乾隆四十一年(1776)除夕,又传旨设家庭除夕大宴。乾隆宴桌的布置是:头路,松蓬果罩四座,青白玉盘盛点心五品;二路,一字高头点心九品;三路,圆肩高头点心九品;四路,红色雕漆果盒两副,苏糕四座;五至八路各上膳肴十品。全桌分八路,陈膳六十三品。
此外,在膳桌东边,还陈奶子一品、小点心一品、满族油糕一品、炉食一品、鸭子馅临清饺子一品,米面点心一品。御桌左 边胨放金勺、叉子,右边摆羹匙、象筷,可谓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
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里记载后妃的宴桌分两排,设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和右前方。宴桌上,按后妃地位之别,分绿龙黄碗、白里酱色碗、里外酱色碗、霁红碗,每桌有高头点心五品,干湿点心四品,银碟小菜四品。
宴始,乾隆先在中和韶乐声中升上御座,尔后,总管太监步出殿外,皇后、妃、嫔、贵人、常在等依次入宴,在乐曲中,太监先给乾隆送膳盒一对,左盒盛红白鸭子大菜汤膳及粳米膳各一品,右盒盛燕窝捶鸡汤及豆腐汤一品,太监将食物取出后,再给后妃上汤膳和粳米膳各一品,盒膳传毕,传酒馔,皇帝的酒馔分五路,每路八品,共四十品,当皇帝酒馔摆完头路后,为后妃设各桌酒宴,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,皇帝进酒后,后妃依次进酒,酒毕,又送果茶,接着后妃起座,总管太监启奏宴毕。
至此,除夕之夜的皇室家宴便宣告结束。
分类: 资讯
刘大厨美食资讯频道介绍美食最新资讯,最新菜谱,美食行业最新动态发展
-
宫廷御宴的座次
-
清代宫廷菜—百鸟朝凤
“百鸟朝凤”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菜,又是给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的吉祥菜。只因它的造型奇特,口感鲜香,而赢得太后的赞赏。后来演变成为京菜、苏菜及粤菜谱中有代表性的菜品。
据说,当年皇太后的寿宴设在大报恩寺里。为庆寿诞,宫里宫外文武百官都忙活开了。有一天,素来静寂的大报恩寺上空飞来许多珍禽异鸟,一会儿凌空飞翔,一会儿盘旋庙宇之间,还不时发出百鸟齐鸣的悦耳之音清代宫廷菜,充满了吉祥和热烈气氛,引来过往的行人驻足观赏。这件事一传十,十传百,传到了光绪皇帝的耳中。他问:“能不能再设法做一道‘百鸟朝凤’的寿菜,寿诞之日献上,岂不让老佛爷更高兴!”经过多番议论之后,后官主管便决定立即试制“百鸟朝凤”。
寿诞之日到了。大报恩寺里珍禽雅集,百鸟争鸣。五彩缤纷的飞鸟,舞动着美丽的翅膀飞上飞下,发出动人的乐音。慈禧太后大喜过望,也比往昔分外的精神。寿宴开始了,后宫主管亲手捧上鲜香四溢的美馔“百鸟朝凤”,端端正正地摆在诸多佳肴正中。看着珍馔,听着光绪皇帝向她做的介绍,皇太后不住地点头赞许。席间老人家谈笑风生,并对平生头一次品尝到的“百鸟朝凤”美味更是赞不绝口。她把制作此馔的御厨美美地夸赞了一通,还让皇上一定要多赏他们的金银。
后来,宫中后妃及皇亲国戚做寿都用此菜。随着朝廷的军政要员出巡各地,逢到做寿也用此菜。于是,“百鸟朝凤”就传于各地。北京、湖北、广州等地都曾经流行过,不过菜肴名称及其用料略有变化,在广州曾经被改为“百鸟朝凤凰”,现在各地仍称“百鸟朝凤”,但用料与旧时不同,有的取用公鸡头、鸡脯肉和鸡蛋、鸡皮制成凤凰,再取用凤尾虾、鲜虾肉制成小鸟形,制成百鸟朝凤形状。
-
中国传统宫廷美食
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孙中山先生曾将中国的饮食文化誉为中国在世界上的骄傲,他在《建国方略》中提到说:“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,唯饮食之进步,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。中国所发明之食物,因大盛于欧美;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,又非欧美所可并驾……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没有往日的辉煌,到今天,只有少部分经典的传统饮食被保留了下来。那么到底有哪些美食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魅力呢? 1、宫廷奶酪
北京宫廷奶酪曾是在元、明、清三朝皇家独享的宫廷小吃。原味的宫廷奶酪“浓、稠、凉、细、滑、香、甜”,用瓷碗装着,倒过来还能做到“纹丝不动、一滴不洒”!现在,这小小一碗奶酪大概8块钱一碗,品质、品味儿都不错!
2、宫廷豌豆黄
豌豆黄既是北京传统小吃,也正宗的宫廷饮食,是当年御膳房根据民间小枣“糙豌豆黄”改进而成的。制法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,加上白糖、桂花,凝固后切成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。上面放几片蜜糕,色味俱佳,细腻纯净,入口即化。豌豆黄是慈禧的最喜爱的小吃之一,据说当年慈禧在北海歇凉,无意遇到了做豌豆黄和芸豆卷的,尝过之后赞不绝口,后传入宫中。现在春季正是吃豌豆黄的好季节,在北海的仿膳饭庄、传统的庙会上等都能吃到。
3、佛跳墙
佛跳墙是福州传统的名菜,至今有100多年历史,也是清宫满汉全席中首推的美味。皇家佛跳墙以刺参、广肚、鱼翅、鲍鱼、瑶柱、鸽蛋、火腿、蹄筋、鸡鸭等20多种山珍海味为原材料,加骨汤、绍酒、白萝卜球等辅料和多种百年不变的香料精工调配,再以荷叶密封于酒坛中,用文火煨制而成。味道荤香醇厚,鲜美绝伦,浓香醉人。据说,道光年间几个秀才品尝这道菜后,发出“坛起菜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”的感慨,才被正式冠以“佛跳墙”之名。据说,毛主席当年就特地去福州品尝了这道菜。
4、太和饼
方出《清太医院秘录医方》,是一首食疗保健,健脾益气方剂。方中山药、莲子、白术、芡实、茯苓均为健脾益气佳品,其中芡实兼有固涩之功,茯苓兼有利湿之效,一固一利,固正气利湿邪,颇有配伍之妙。现代研究表明茯苓(见前面)、白术、山药、莲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,其中山药可降血糖、降血脂,而莲子、芡实尚有抗癌作用,可见本方养生益寿抗衰作用并非一般。
5、清宫茯苓糕
此为清宫食疗秘方。茯苓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,说它“久服,安魂养神,不饥延年“,是古代医家常用的益寿药。现代研究证明,茯苓主含茯苓聚糖、茯苓酸、卵磷脂、组胺酸、麦角甾醇等,具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。茯苓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。莲子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,说它“补中养神,益气力,除百疾,久服,轻身耐老,不饥延年“。芡实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,说它主治“湿痹,腰背膝痛,补中,除暴疾,益精气,强志,令人耳目聪明,久服轻身不饥,耐老”。
6、老北京宫廷酸梅汤
酸梅汤是北京的传统饮品,老北京人都爱喝酸梅汤。其实,酸梅汤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。商周时期,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为饮料。古籍中所载的“土贡梅煎”,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。而我们现在喝的酸梅汤起于清代宫廷,它比西欧传入我国的汽水要早150年。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加深,酸梅汤越来越受全国人民的欢迎。而在目前众多的酸梅汤品牌中,正宗酸梅汤当属九龙斋了。
九龙斋出身于乾隆年间御茶坊。当年,乾隆皇帝下令改善饮食结构,要替代当时容易发胖的酸汤子。御茶房便将去油解腻的乌梅、化痰散瘀的桂花、清热解毒的甘草、降脂降压的山楂、益气润肺的冰糖一起熬制成酸梅汤。酸梅汤一问世,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,也受到了王公大臣们的追捧,被誉为“清宫异宝”。
后来配方传至民间,发展成为“京都第一酸梅汤”九龙斋。光绪三十二年刊《燕京岁时记》说:“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……以前门九龙斋为京都第一。”九龙斋在社会的变迁中历经波折,直到2009年燕京集团与故宫博物院紧密合作,搜集、整理了宫廷御茶房酸梅汤配方(即原九龙斋酸梅汤配方),以现代科技打造九龙斋,才使得这个百年品牌重新焕发青春。
现在的九龙斋正宗酸梅汤严格按照宫廷秘方制造。在原料选取上,九龙斋挑选上等青梅作为乌梅原料,然后将乌梅、桂花、甘草、陈皮、山楂等原料用冰糖熬制,再利用现代化设备经冷却、沉淀、离心、过滤等工艺制成酸梅汤。而在制造工艺上,九龙斋酸梅汤则严格按照宫廷秘方要求,采用传统熬制工艺,经过两次70分钟熬制而成。因此,九龙斋呈现给消费者的不仅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宫廷酸梅汤,更是中国的宫廷饮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