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 鲁菜

刘大厨鲁菜频道介绍鲁菜发展、鲁菜菜谱、鲁菜代表菜。鲁菜,作为中国烹饪文化的瑰宝传播地域广泛,被公认为八大菜系之首,其历史底蕴深厚,风味独特,技艺精湛。鲁菜以其大气磅礴、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,擅长以爆、炒、烧、炸等技法,展现食材的原汁原味与丰富层次。鲁菜不仅注重食材的新鲜与营养,更在调味上追求和谐平衡,咸鲜为主,酸甜苦辣各味相宜,形成了独特的“一菜一味,百菜不重”的鲜明特色。此外,鲁菜还注重宴席的排场与礼仪,讲究菜品搭配与上菜顺序,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。
综上所述,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,不仅承载着山东乃至中国悠久的烹饪历史与文化传统,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,深受国内外食客的喜爱与推崇。

  • 鲁菜简介

    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。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、地理环境、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。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。地处黄河下游,气候温和,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。境内山川纵横,河湖交错,沃野千里,物产丰富,交通便利,文化发达。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;蔬菜种类繁多,品质优良,是号称“世界三大菜园”之一。如胶州大白菜、章邱大葱、苍山大蒜、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。
       水果产量居全国之首,仅苹果就占全国总产量40%以上。猪、羊、禽、蛋等产量也是极为可观。水产品产量也是全国第三,其中名贵海产品有鱼翅、海参、大对虾、加吉鱼、比目鱼、鲍鱼、天鹅蛋、西施舌、扇贝、红螺、紫菜等驰名中外。酿造业历史悠久,品种多,质量优,诸如洛口食醋、济南酱油、即墨老酒等,都是久负盛名的佳品。如此丰富的物产,为鲁菜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原料资源。
     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。《尚书·禹贡》中载有“青州贡盐”,说明至少在夏代,山东已经用盐调味;远在周朝的《诗经》中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,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,可见其源远流长。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,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,凭借鱼盐铁之利,使齐桓公首成霸业。
       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王吃的易牙,实际上是当时善于调味的烹饪大师。鲁菜中的清汤,色清而鲜,奶汤色白而醇,独具风味,可能是继承古代善于做羹的传统;而胶东菜以海鲜见长,则是承袭海滨先民食鱼的习俗。而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孔夫子,还有一系列“不食”的主张,如“鱼馁而肉败不食,色恶不食,臭恶不食,失馁不食,不时不食,割不正不食,不得其酱不食……”。说明当时的鲁菜已经相当讲究科学、注意卫生,还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,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。
       秦汉时期,山东的经济空前繁荣,地主、富豪出则车马交错,居则琼台楼阁,过着“钟鸣鼎食,征歌选舞”的奢糜生活。根据“诸城前凉台庖厨画像”,可以看到上面挂满猪头、猪腿、鸡、兔、鱼等各种畜类、禽类、野味,下面有汲水、烧灶、劈柴、宰羊、杀猪、杀鸡、屠狗、切鱼、切肉、洗涤、搅拌、烤饼、烤肉串等,各种忙碌烹调操作的人们。这幅画所描绘的场面之复杂,分工之精细,不啻烹饪操作的全过程,真可以和现代烹饪加工相媲美。北魏的《齐民要术》对黄河流域,主要是山东地区的烹调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。不但详细阐述了煎、烧、炒、煮、烤、蒸、腌、腊、炖、糟等烹调方法,还记载了“烤鸭”、“烤乳猪”等名菜的制作方法。此书对鲁菜系的形成、发展有深远的影响。历经隋、唐、宋、金各代的提高和锤炼,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,以至宋代山东的“北食店”久兴不衰。
      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,吴苞、崔浩、段文昌、段成式、公都或等,都是著名的烹饪高手或美食家,他们对鲁菜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到元、明、清时期,鲁菜又有了新的发展。此时鲁菜大量进入宫廷,成为御膳的珍品,并在北方各地广泛流传。清高宗弘历曾八次驾临孔府,并在1771年第五次驾临孔府时,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,同时赏赐一套“满汉宴·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”给孔府。这更促使鲁菜系中的奇葩“孔府菜”向高、精、尖方向发展。

     经过期的发展和演变,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,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,以及包括德州、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。并有堪称“阳春白雪”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,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。胶东菜擅长爆、炸、扒、熘、蒸;口味以鲜夺人,偏于清淡;选料则多为明虾、海螺、鲍鱼、蛎黄、海带等海鲜。其中名菜有“扒原壳鲍鱼”,主料为长山列岛海珍鲍鱼,以鲁菜传统技法烹调,鲜美滑嫩,催人食欲。其他名菜还有蟹黄鱼翅、芙蓉干贝、烧海参、烤大虾、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。

       济南派则以汤著称,辅以爆、炒、烧、炸,菜肴以清、鲜、脆、嫩见长。其中名肴有清汤什锦、奶汤蒲菜,清鲜淡雅,别具一格。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黄河鲤鱼、脆嫩爽口的油爆双脆、素菜之珍的锅豆腐,则显示了济南派的火候功力。清代光绪年间,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,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,切成段后,加酱油、糖、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,闻名于市。后来在制作上又有所改进,将洗净的大肠入开水煮熟后,入油锅炸,再加入调味和香料烹制,此菜味道更鲜美。文人雅士根据其制作精细如道家“九炼金丹”一般,将其取名为“九转大肠”。

       “八仙过海闹罗汉”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,选用鱼翅、海参、鲍鱼、鱼骨、鱼肚、虾、芦笋、火腿为“八仙”。将鸡脯肉剁成泥,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,称为“罗汉”。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,摆成八方,中间放罗汉鸡,上撒火腿片、姜片及汆好的青菜叶,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。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,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,热闹非凡,也奢侈至极。

  • 专家谈鲁菜(三)

     匠人—即修行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张兴海

    几年前,国内掀起一阵关于匠人的宣传和讨论。其背景和原因,是因为当今从业者心浮气躁,创新难,守业难,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和精神,来呼吁和唤醒从业者的迷茫和彷徨,重新认知自己的价值观,事业观,从而实现各行业的振兴和发展。工匠精神实际是人类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、手工业时代达到顶峰的一种精神文化,是对极致的追求,对创造力额坚持不懈。靠着这种工匠精神,我们才能看到当今物质文明的五彩斑斓,才能享受其带给们实际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。我坚持认为,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源泉,是我们思想的巨大宝库。关于匠人精神,我们的先贤,早有过相关论述,并附带“案列”说明。老子曾说:天下难事,必做于易,天下大事,必做于细,把每一件简单的事用心做好,就是不简单;把每一件平凡的事用心做好,就是不平凡。这应该是对匠人最早的论述。如何践行匠人精神,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匠人精神,日本的汽车制造,瑞士的手表制造,给全世界做了榜样,当然也包括我们。日本料理的精细,尤其是寿司选料,温度的讲究,更是我们中餐学习的样板。孟子讲过:天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—–。什么意思?就是要想成就大事业,成大人物,就要不怕苦,不怕累,坚定自己的意志,去除自己的惰性,不断增加自己的能力—。匠人的成长,同样需要这样的坚韧和意志。

    《庄子》中记载过一个“庖丁解牛”的故事。厨师给梁惠王宰牛。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,肩膀所依靠的地方,脚所踩的地方,膝盖所顶的地方,哗哗作响,进刀时豁豁地,没有不和音律的。梁惠王问:“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?”厨师回答说,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,而不用眼睛去看,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。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。十九年了,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。厨师还说: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,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,视力集中到一点,动作缓慢下来,动起刀来非常轻,霍啦一声,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坚持做好一件事的同时,要注意总结经验,发现规律,由此才能达到技艺的登峰造极、出神入化的境界。匠人需要持之以恒的坚韧毅力,也需要聪明智慧,体会和发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奥妙。

    烹饪行业是典型的手工业,虽然现代化设备对部分工序有所替代,但中华烹饪的传统精髓,刀工,调味,造型等菜品,还是需要手工得以呈现,所以,我们的烹饪行业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。人们常说,人生就是修行,我说烹饪也是修行。修行做什么?求道,得道。对一件事的专注和坚持的过程,即是求道的过程,对技术层面的努力和坚持,都是对上层“道”的追求,心有操守并以一贯之。求厨艺之道,得为人之道,给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开创阳光大道。成为厨师中的匠人,是一种追求,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修行

  • 专家谈鲁菜(一)

    清光绪三十年(1904)春天,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东站(黄台车站)首次实现通车。济南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。当年5月4日,北洋大臣袁世凯、山东巡抚周馥,以济南城外为胶济、津镇(后改为津浦)两铁路交接之区,地势扼要,商货转运便利,会同奏请“在济南城外自开口岸,以期中外咸受利益”,同时将胶济铁路沿线之潍县、周村一并开作商埠,作为济南分关,统归济南商埠案内办理。5月24日清政府允准。此事史称“济南自开商埠”。

    济南自开商埠被获准后,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胶济铁路的站点继续西移至济南城西,一则是为了和未来的津镇铁路(后改为津浦)对接,二则是直通济南商埠区。当年,济南西站(今经一纬七路北)实现通车,济南商埠勘定的界址也最终确定:“济南西关外胶济铁路迤南,东起十王殿(今馆驿街西口),西至北大槐树村,南沿长清大道,北以铁路为限,计东西不足五里,南北约可二里,共地四千余亩”。

    开埠对济南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,其中,餐饮业因此产生的变化尤为突出。可以说,开埠既在西风东渐中改变了济南的餐饮格局,又在新旧对比中推动了鲁菜与外来菜的融合发展、鲁菜中济南菜与福山菜间的融合发展。

    西餐坐镇商埠,渐次与中餐分庭抗礼

    开埠前,由于深居内陆,济南的城厢面积及人口规模,自明代开始的五百多年间一直变数不大。而济南开埠后,优惠的招商政策和便利的交通,使得济南成为海外投资者、传教士、旅行者纷纷驻足之地,开洋荤吃西餐,在清末民初悄然兴起,并蔚然成风。传统的中餐一家独大的局面变为中西餐分庭抗礼的景象。

    在济南获准开埠的当年(1904),德商石泰岩(Schidain)看准商机,在经一路纬二路口。租赁济南富户侯永奎的房子,开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石泰岩饭店,它是济南最早的西餐馆,有50多间房子,前后两个院,不仅卖西餐,还提供住宿。或许是受“一战”影响曾经中期歇业,在1914年、1919年《济南指南》一书中,均未记载石泰岩饭店。直到1927年《济南快览》中,在“旅馆及栈房”一节才记载有“德国人石泰岩所设之旅馆,完全为西洋式,兼营餐馆及牛肉之贩卖”。

    由于烹调工艺和菜品味道与济南传统饭店迥然有别,西餐馆在济南很快就不再是专供洋人就餐的场所,而转为民国新贵和富商们尝鲜和摆阔的时尚之地。民国初年,中国人自开的西餐馆开始在济南商埠区发展起来。1914年《济南指南》一书,记载了4家西餐馆,除位于十王殿的图连达为德国弗里茨·特伦德尔开办外,其余三家是商埠公园的海国春、纬四路的海天春和普利门外大街(今经二路东段)的海会楼。与中餐馆按桌收费所不同,当时,西餐馆的是按人头收费的,按消费标准每人收1.5元-4元不等,还不包括酒钱。这个价位比中餐馆要高出一大截。如果换算成8人吃饭,总消费就得12-32元。而同期高档的中餐馆,参席才10元左右,翅席约十三四元。

    1919年,《济南指南》在修订版中,则记载了7家西餐馆,其中设于商埠萃卖场的式燕饭店位居第一,式燕饭店又名式燕番菜馆,由平度人雍少泉创立于民国元年,该餐馆所做的鸡蓉鲍鱼汤、牛尾汤、炸大虾、炸酥排、黄焖牛肉和去骨鸡尤为出名。其他有普利门外大街的海会楼、商埠十王殿的济南饭店和城内的宜宾楼、雅园、柳园、明湖居,城内的西餐馆有的是中餐改营西餐,有的是中西餐混搭,如雅园。

  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,是济南商埠区工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,与之相适应,西餐馆越做越大,特色纷呈。不过,可能与老城内的传统氛围不搭,济南城内竟没有存下来一家成规模的西餐馆。1927年《济南快览》述及的8家成规模西餐馆,都位于商埠。其中,式燕番菜馆资历最老,价格也最高,但地方宽敞,应酬周到,是各机关中人请客的首选之所。青年会附设的美记餐馆是最清洁的,商埠公园对门的仁记番菜馆价格低廉实惠,经二纬五新开的济南番菜馆菜量比较丰盛。其他还有普利门外的海会楼、经二纬五的亨利、经三路的第一春和纬四路的三义楼。

    1936年《济南市饭馆业调查统计报告》显示,当年济南市共有饭馆近250家,其中有青年会美记西餐部、津浦宾馆西餐部、美记大菜馆、明记忠、胶济铁路饭店(中西)、亚美、式燕、永一、济南公会堂西餐部、石泰岩等10家西餐馆(其中两家是中西同营),均位于商埠区。虽然数量上不足中餐馆的1/20,但资本金总额却相当于中餐馆的60%。多数西餐馆资金雄厚,式燕番菜馆以资本金8000元位居第一,而中餐馆中有百余家资本金不足100元,最高的泰丰楼也只有3000元。

    1940年济南日本商工会议所编著的《济南华人商工名录》一书记载了济南90余家中、西饭馆。中餐馆里面,燕喜堂、泰丰楼、百花村位列资本金前三甲,分别是1.5万元、1.3万元和1.2万元;西餐馆里,式燕、五大牧场和新亚为前三甲,资本金则分别是3万元、2万元和1.5万元。

    以上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说明,当年西餐比中餐的营业收益要高。故而发展较快。

    新中餐馆扎根商埠,鲁菜与外来菜融合发展

    经过为期1年多的前期筹建,济南商埠在1906年1月10日举行开埠典礼。此后七八年间,伴随着大量商家的入驻建设,一个新城区已经跃然成型,人气越来越旺。

    美国学者鲍德威在《中国的城市变迁:1890-1949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》一书中,曾引用一组人口数据来说明济南商埠的成长。1914年,商埠区人口为11159人,1919年增为32304人,1933年又增至80233人。

    餐饮界的变化更人惊人。由于环境逼仄、设备陈旧、不讲究卫生,济南老城内的餐饮场所向来维持着“酒好不怕巷子深”的经营之道,而商埠新开业的中式饭馆则纷纷依托楼房建筑,形成宽敞明亮、桌明几净的新式餐饮环境。故而短时期内就与济南城内的同行形成新旧之别。

    1914年《济南指南》在“菜馆”一节的记述开篇就说,“中菜馆分新旧二种。旧来各馆其价较廉。而设备至劣。”该书共列举了济南14家成规模的餐馆,其中城内和商埠各占半壁江山。城内7家中菜馆分别是半壁街的万福楼、贡院门前的吉元楼、后宰门的岱北楼、九华楼、院后的便宜坊、起凤桥的凤集楼和司家码头的雅园。商埠的7家中菜馆,大都集中于商业繁华的二马路(经二路)一线,它们是泰丰楼、百花村、同华楼、鸿兴楼、鸿元楼、致美斋和新华楼。虽然数量上老城与商埠持平,但论经营规模,二者已不可同日而语。

    位于经二路纬四路南的百花村开业于1909年(一说是1912年),是商埠区最早的一家大型饭店,创办人为卢秀斋,为典型的济南风味餐馆,尤以汤菜著名。如高汤燕菜、清汤鱼肚、奶汤蒲菜等。位于经二路纬五路的泰丰楼开业于1913年,由黄县人徐景海创办,虽晚于百花村,但自开业便成为济南中餐馆中的翘楚,多数民国文献都将其列在济南中餐馆第一的位置。据记载,泰丰楼在饭菜中刻摆是济南第一家。鲁菜向有东西两大帮派之说,即以历下为代表的济南帮和以福山为代表的的胶东帮。济南开埠后,历下风味济南菜一家独大的格局逐渐被打破,源自福山菜的胶东风味饭店开始增多。泰丰楼便是这样一家餐馆。它以海鲜烹饪为特色,在发展中同时也吸纳了济南菜的一些特色做法。据记载,泰丰楼的名菜有:清蒸鲥鱼、吊炉烤鸭、芙蓉鱼翅、蒸冬瓜盅、红煨熊掌等。甜菜有江米鸭子、杏仁豆腐、拔丝山药等。

    20世纪20年代,又有十乐坊、聚丰园、宾宴春、大不同、真不同、济元楼、中华楼、新丰楼、一条龙、雅观园、庆余楼、聚乐楼、聚宾园等餐馆落户商埠,很多是外地人开办。他们操着南腔北调不同的方言口音,也带来了南甜北咸、东辣西酸不同的饮食口味。1927年,在济南客居十载的湖南人周传铭出版《济南快览》一书,济南商埠的不少新饭店都被一一点评。从中可知,十乐坊是长于制鱼及家常饼的天津小餐馆,聚丰园是家有南人风味的浙江馆,宾宴楼、大不同是京味馆,真不同则是江苏式小餐馆。据说,最初济南人曾称商埠区开设的饭店为商埠菜或外江菜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按地域而不是按工艺对饭馆赋予的称谓就失去了说服力。

    1930-1937年,韩复榘主政山东,济南经济迎来五三惨案后的中兴时段,济南餐饮业也达到一个新的繁盛时期,鲁菜与外来菜、鲁菜东西二派之间继续融合发展。不仅老城内的旧餐馆如熊家扁食楼、文升园、便宜坊纷纷到商埠开设分号,而且,商埠范围内自开的餐馆也层出不穷。据1936《济南市饭馆业调查统计报告》记载,1930-1936年间,商埠新开业的饭馆就多达120余家。其中,不少餐馆成就了一代盛名。如经三路的又一新、大观园的赵家干饭铺、大观楼饭庄,纬十二路的泰丰园等等。

    民国后期:众多商埠餐饮名店走向式微

    从1937年底济南沦陷到1948年9月济南解放,这10多年间,由于社会动荡、民不聊生,商埠多数餐饮企业经历了由盛转衰,最终经营式微甚至歇业。

    济南西餐馆中资本金最高的式燕番菜馆,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步入举步维艰的状态。经理人雍少泉于1948年初去世。去世前贫困交加,连看病的钱都没有。1949年,因萃卖场房主张子衡卖掉房子,式燕番菜馆最终宣告歇业。

    1947年,济南中餐馆中的领军企业泰丰楼因物价飞涨陷于窘境。当年初夏,在一次短暂的济南之旅后,女作家谢冰莹在《济南散记》中记录了泰丰楼当时的境况:“这是济南一家很大的馆子,我们走了进去,只见许多茶房在休息,却没有看见一个客人。济南的物价比北平要高三分之一,尤其是煤特别贵,每吨四百万还买不到……在这种情形之下,试问有几个人进得起馆子呢?”一代名店泰丰楼于济南解放前歇业。其部分人员后来又在经三路纬四路开办了大华饭店,菜品仍保持了原泰丰楼的特色。1960年大华饭店撤销,全体人员转去新建的五里牌坊饭店。

    1946年开业的萃华楼,创立人李长久先生是一位有名的烹调师,他早年在济南宾乐园、同盛园学徒,后在济源饭店事厨。1945年慕名到北京萃华楼饭庄学习经营管理,回到济南后即在经二路纬三路北头路东创办了萃华楼,萃华楼的炒菜在商埠饭店中很有特色。该饭店继续营业至新中国成立后,20世纪50年代,为济南市的中型饭店。

    1937年5月23日开业的长安饭店,创立人为倪怀珊,这家餐馆资金雄厚,以糖醋鲤鱼、软炸八块、芙蓉翅子、炸琵琶虾等菜而有名。后来,长安饭店改名为紫阳春饭庄。1947年,紫阳春因经营困难而停业。当年8月,由王丕有等七人集资凑股,在已经停业的紫阳春饭店的基础上创办聚丰德饭庄。其名字据说便是从聚宾园、泰丰楼和全聚德三家济南、北京名饭店中各取一字,旨在尽取各家烹饪之所长,因为聚宾园的“爆”、泰丰楼的“烧”和全聚德的“烤”在业内广为人知。20世纪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后,聚丰德兴建新式楼房,扩大服务范围,一度成为济南最大的饭店。

    王褔全:济南全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、国家钻级酒家髙级注册评审员、国家绿色饭店高级注册评审员、国家餐饮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