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刘大厨

  • 宫廷御宴的座次

    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最为繁琐,其主要特征是处处体现着君尊臣卑。如历代朝廷举办的大宴、朝宴、外藩宴、千叟宴、修书宴、除夕宴等,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。        根据文献记载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,清代宫廷在太和殿举办的正旦大宴,所用宴桌、式样、桌面摆设,所上的点心、群膳、冷膳、热膳以及所用餐具的形状、名称都不相同。
            首先,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皇帝用御宴桌张设在殿内宝座前,殿 , 内两侧再设前引大臣,后扈大臣,豹尾班侍卫,起居官,内外王公, 额驸以及一、二品文武大臣和台吉,塔布囊,伯克等人员的宴桌共一百零五张。
            其次,在太和殿檐前下的东西两侧,陈中和韶乐、理藩院尚书、侍郎及都察左都御史、副都御史等人的宴桌。
            再次,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丹陛上设宴桌四十三张,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、侍卫大臣、内务府大臣及表演喜庆舞、庆隆舞的大臣。最后,丹墀两翼的棚下陈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宴座。由此可见,宫廷宴会座次中的尊卑等级极为鲜明。
            再如,清朝皇帝平时一般多单独进膳,只有在新春佳节或者皇帝特许的情况下,才令总管太监传旨,由内宫后妃、皇子等陪宴,吃一顿团圆饭。即使是这样少有的家庭宴饮,也要表现出尊卑等级的特点。
            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皇帝用金龙大宴桌,皇帝两边分设头桌宴、二桌宴、三桌宴等,左尊右卑,皇后、妃嫔、皇子、王子、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。所进餐品种、食用器皿也依其地位各有区别。
            如乾隆二年(1737年)除夕,乾隆传旨在乾清宫举办家庭宴会,乾隆用金龙大宴桌,坐北朝南;御桌左捶手,设皇后头桌宴一桌,娴妃二桌宴一桌,嘉妃、陈贵人三桌宴一桌;御桌右捶手,设贵妃头桌宴一桌,纯妃二桌宴一桌,海贵人三桌宴一桌。
            乾隆四十一年(1776)除夕,又传旨设家庭除夕大宴。乾隆宴桌的布置是:头路,松蓬果罩四座,青白玉盘盛点心五品;二路,一字高头点心九品;三路,圆肩高头点心九品;四路,红色雕漆果盒两副,苏糕四座;五至八路各上膳肴十品。全桌分八路,陈膳六十三品。
            此外,在膳桌东边,还陈奶子一品、小点心一品、满族油糕一品、炉食一品、鸭子馅临清饺子一品,米面点心一品。御桌左 边胨放金勺、叉子,右边摆羹匙、象筷,可谓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 
            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里记载后妃的宴桌分两排,设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和右前方。宴桌上,按后妃地位之别,分绿龙黄碗、白里酱色碗、里外酱色碗、霁红碗,每桌有高头点心五品,干湿点心四品,银碟小菜四品。
            宴始,乾隆先在中和韶乐声中升上御座,尔后,总管太监步出殿外,皇后、妃、嫔、贵人、常在等依次入宴,在乐曲中,太监先给乾隆送膳盒一对,左盒盛红白鸭子大菜汤膳及粳米膳各一品,右盒盛燕窝捶鸡汤及豆腐汤一品,太监将食物取出后,再给后妃上汤膳和粳米膳各一品,盒膳传毕,传酒馔,皇帝的酒馔分五路,每路八品,共四十品,当皇帝酒馔摆完头路后,为后妃设各桌酒宴,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,皇帝进酒后,后妃依次进酒,酒毕,又送果茶,接着后妃起座,总管太监启奏宴毕。
            至此,除夕之夜的皇室家宴便宣告结束。

  • 中国清代宫廷名菜

    宫廷菜是清代宫廷御膳房流传下来的风味莱肴,清康熙,乾隆年间,清宫的膳房已具相当规模。清代宫廷风味名菜、各种名宴、特色名菜、名点种类不计其数。        清朝宫廷名菜
            在色、香、味、形异彩纷呈的清宫名菜中,许多都是附典于肴、寓情于菜的典故名菜,它们更为直接地体现了御膳的文化特质。
            砂锅白肉
            要从百年砂锅居说起,清朝旧俗,皇室王府每年的祭神、祭祖典礼,总要以白煮全猪作为祭品,祭罢则上下同吃“祭余”。于是,吃白煮肉,便由祭祀而成为满族的一种食俗。据《梵天庐丛录》记载:“清代新年朝贺,每赐廷臣吃肉。其肉不杂他味,煮极烂,切为大脔,臣下拜受,礼至重也。乃满洲皆此俗。”
            砂锅居饭庄是创建于清乾隆六年(公元1741年)的中华老字号。迄今已有267年的历史,从而积淀了丰厚的饮食文化,记载和折**老北京地域文化的演进、发展,装载着清代满族、旗人、老北京食俗风尚的事儿、市井吃喝的影儿,有王府祭祀供煮白肉、砂锅居缸瓦市卖“神余”的“景儿”;更有新老北京餐饮业百年发展的历史变迁……成为京食俗文化的人文见证。
    传说皇帝赏赐的“白肉”,皆放于大红朱漆肉槽中,吃者席地而坐,用随身带的解牛刀,自片自食,以示不忘祖宗遗风。王府祭祀,常常将剩余的肉分赏下人,更夫们也常可一饱口福。
             后来,曾在府内煮白肉的厨子,与定王府更夫一起,在更房旁边临街处盖了几间小房,弄来府内煮肉的大锅,小白肉馆就此开张,取“和和顺顺”之意,请人写了“和顺居”字号。由于白煮肉取料地道(皆为青一色的“鞭猪”,即从京东赶来的活猪,猪龄六七个月,体重120斤,膘肥二指上下),现杀现煮(头天宰,当晚煮,次日卖),烹制精细,所以很快名播远近。
            其制法是:取通脊和软硬五花肉,刮洗干净,锅底铺猪骨,一次加足汤水,先武火烧开,再文火白煮。煮够工夫,取出晾凉,去掉皮骨,按部位加工分售,于是那口直径四尺、深三尺的煮肉大铁锅,被传说成神奇的大砂锅,只要注入一锅清水,一夜之间就会化成满锅油汪汪的白汤。肉香为锅涂上一层神异色彩,锅的神话又给肉香添上无形的翅膀。很快,人们只知“砂锅”,不管“和顺”,店主也索性将“和顺居”改叫“砂锅居”了。
            荷包里脊
            荷包里脊,是清宫的一道传统菜。始于清末,为清宫御膳房所创制。在清代,王公大臣皆随身佩带用金黄锦缎做成的小囊,名曰“荷包”,用以装钱装物或作为衣外的装饰物。上面用金丝花线绣有花鸟虫鱼图案,形象美观,色彩鲜艳。御厨便模拟荷包的样子,创制了此菜,后成为宫中名馔。

  • 清代宫廷菜—百鸟朝凤

    “百鸟朝凤”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菜,又是给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的吉祥菜。只因它的造型奇特,口感鲜香,而赢得太后的赞赏。后来演变成为京菜、苏菜及粤菜谱中有代表性的菜品。

           据说,当年皇太后的寿宴设在大报恩寺里。为庆寿诞,宫里宫外文武百官都忙活开了。有一天,素来静寂的大报恩寺上空飞来许多珍禽异鸟,一会儿凌空飞翔,一会儿盘旋庙宇之间,还不时发出百鸟齐鸣的悦耳之音清代宫廷菜,充满了吉祥和热烈气氛,引来过往的行人驻足观赏。这件事一传十,十传百,传到了光绪皇帝的耳中。他问:“能不能再设法做一道‘百鸟朝凤’的寿菜,寿诞之日献上,岂不让老佛爷更高兴!”经过多番议论之后,后官主管便决定立即试制“百鸟朝凤”。

           寿诞之日到了。大报恩寺里珍禽雅集,百鸟争鸣。五彩缤纷的飞鸟,舞动着美丽的翅膀飞上飞下,发出动人的乐音。慈禧太后大喜过望,也比往昔分外的精神。寿宴开始了,后宫主管亲手捧上鲜香四溢的美馔“百鸟朝凤”,端端正正地摆在诸多佳肴正中。看着珍馔,听着光绪皇帝向她做的介绍,皇太后不住地点头赞许。席间老人家谈笑风生,并对平生头一次品尝到的“百鸟朝凤”美味更是赞不绝口。她把制作此馔的御厨美美地夸赞了一通,还让皇上一定要多赏他们的金银。

           后来,宫中后妃及皇亲国戚做寿都用此菜。随着朝廷的军政要员出巡各地,逢到做寿也用此菜。于是,“百鸟朝凤”就传于各地。北京、湖北、广州等地都曾经流行过,不过菜肴名称及其用料略有变化,在广州曾经被改为“百鸟朝凤凰”,现在各地仍称“百鸟朝凤”,但用料与旧时不同,有的取用公鸡头、鸡脯肉和鸡蛋、鸡皮制成凤凰,再取用凤尾虾、鲜虾肉制成小鸟形,制成百鸟朝凤形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