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廷御宴的座次

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最为繁琐,其主要特征是处处体现着君尊臣卑。如历代朝廷举办的大宴、朝宴、外藩宴、千叟宴、修书宴、除夕宴等,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。        根据文献记载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,清代宫廷在太和殿举办的正旦大宴,所用宴桌、式样、桌面摆设,所上的点心、群膳、冷膳、热膳以及所用餐具的形状、名称都不相同。
        首先,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皇帝用御宴桌张设在殿内宝座前,殿 , 内两侧再设前引大臣,后扈大臣,豹尾班侍卫,起居官,内外王公, 额驸以及一、二品文武大臣和台吉,塔布囊,伯克等人员的宴桌共一百零五张。
        其次,在太和殿檐前下的东西两侧,陈中和韶乐、理藩院尚书、侍郎及都察左都御史、副都御史等人的宴桌。
        再次,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丹陛上设宴桌四十三张,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、侍卫大臣、内务府大臣及表演喜庆舞、庆隆舞的大臣。最后,丹墀两翼的棚下陈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宴座。由此可见,宫廷宴会座次中的尊卑等级极为鲜明。
        再如,清朝皇帝平时一般多单独进膳,只有在新春佳节或者皇帝特许的情况下,才令总管太监传旨,由内宫后妃、皇子等陪宴,吃一顿团圆饭。即使是这样少有的家庭宴饮,也要表现出尊卑等级的特点。
        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中皇帝用金龙大宴桌,皇帝两边分设头桌宴、二桌宴、三桌宴等,左尊右卑,皇后、妃嫔、皇子、王子、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。所进餐品种、食用器皿也依其地位各有区别。
        如乾隆二年(1737年)除夕,乾隆传旨在乾清宫举办家庭宴会,乾隆用金龙大宴桌,坐北朝南;御桌左捶手,设皇后头桌宴一桌,娴妃二桌宴一桌,嘉妃、陈贵人三桌宴一桌;御桌右捶手,设贵妃头桌宴一桌,纯妃二桌宴一桌,海贵人三桌宴一桌。
        乾隆四十一年(1776)除夕,又传旨设家庭除夕大宴。乾隆宴桌的布置是:头路,松蓬果罩四座,青白玉盘盛点心五品;二路,一字高头点心九品;三路,圆肩高头点心九品;四路,红色雕漆果盒两副,苏糕四座;五至八路各上膳肴十品。全桌分八路,陈膳六十三品。
        此外,在膳桌东边,还陈奶子一品、小点心一品、满族油糕一品、炉食一品、鸭子馅临清饺子一品,米面点心一品。御桌左 边胨放金勺、叉子,右边摆羹匙、象筷,可谓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 
        宫廷宴饮的座次礼仪里记载后妃的宴桌分两排,设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和右前方。宴桌上,按后妃地位之别,分绿龙黄碗、白里酱色碗、里外酱色碗、霁红碗,每桌有高头点心五品,干湿点心四品,银碟小菜四品。
        宴始,乾隆先在中和韶乐声中升上御座,尔后,总管太监步出殿外,皇后、妃、嫔、贵人、常在等依次入宴,在乐曲中,太监先给乾隆送膳盒一对,左盒盛红白鸭子大菜汤膳及粳米膳各一品,右盒盛燕窝捶鸡汤及豆腐汤一品,太监将食物取出后,再给后妃上汤膳和粳米膳各一品,盒膳传毕,传酒馔,皇帝的酒馔分五路,每路八品,共四十品,当皇帝酒馔摆完头路后,为后妃设各桌酒宴,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,皇帝进酒后,后妃依次进酒,酒毕,又送果茶,接着后妃起座,总管太监启奏宴毕。
        至此,除夕之夜的皇室家宴便宣告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