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人—即修行
张兴海
几年前,国内掀起一阵关于匠人的宣传和讨论。其背景和原因,是因为当今从业者心浮气躁,创新难,守业难,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和精神,来呼吁和唤醒从业者的迷茫和彷徨,重新认知自己的价值观,事业观,从而实现各行业的振兴和发展。工匠精神实际是人类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、手工业时代达到顶峰的一种精神文化,是对极致的追求,对创造力额坚持不懈。靠着这种工匠精神,我们才能看到当今物质文明的五彩斑斓,才能享受其带给们实际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。我坚持认为,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源泉,是我们思想的巨大宝库。关于匠人精神,我们的先贤,早有过相关论述,并附带“案列”说明。老子曾说:天下难事,必做于易,天下大事,必做于细,把每一件简单的事用心做好,就是不简单;把每一件平凡的事用心做好,就是不平凡。这应该是对匠人最早的论述。如何践行匠人精神,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匠人精神,日本的汽车制造,瑞士的手表制造,给全世界做了榜样,当然也包括我们。日本料理的精细,尤其是寿司选料,温度的讲究,更是我们中餐学习的样板。孟子讲过:天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—–。什么意思?就是要想成就大事业,成大人物,就要不怕苦,不怕累,坚定自己的意志,去除自己的惰性,不断增加自己的能力—。匠人的成长,同样需要这样的坚韧和意志。
《庄子》中记载过一个“庖丁解牛”的故事。厨师给梁惠王宰牛。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,肩膀所依靠的地方,脚所踩的地方,膝盖所顶的地方,哗哗作响,进刀时豁豁地,没有不和音律的。梁惠王问:“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?”厨师回答说,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,而不用眼睛去看,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。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。十九年了,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。厨师还说: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,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,视力集中到一点,动作缓慢下来,动起刀来非常轻,霍啦一声,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坚持做好一件事的同时,要注意总结经验,发现规律,由此才能达到技艺的登峰造极、出神入化的境界。匠人需要持之以恒的坚韧毅力,也需要聪明智慧,体会和发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奥妙。
烹饪行业是典型的手工业,虽然现代化设备对部分工序有所替代,但中华烹饪的传统精髓,刀工,调味,造型等菜品,还是需要手工得以呈现,所以,我们的烹饪行业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。人们常说,人生就是修行,我说烹饪也是修行。修行做什么?求道,得道。对一件事的专注和坚持的过程,即是求道的过程,对技术层面的努力和坚持,都是对上层“道”的追求,心有操守并以一贯之。求厨艺之道,得为人之道,给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开创阳光大道。成为厨师中的匠人,是一种追求,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修行